梁健霖博士接受中青报采访

(以下内容摘录自中青报《科创沃土引才扎根生长》一文)
眼下,公司即将开始A轮融资。他忙着寻找场地,准备建设150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基地,公司的团队也将扩充至40人左右。对一家只有4年发展历程的年轻公司来说,每个明天都值得期待。
这10年,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,在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,先是冲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赛道,进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。人工智能、5G通信、航天卫星、生物医药等产业迅速兴起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医药健康成为北京发展的“双引擎”。
2021年,北京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,数字经济占比超四成。
在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的重大时代命题下,北京不断厚植科技创新沃土,给予年轻人向下扎根的机会和养分,更大力度地做好创新与人才的文章,城市也因创新的驱动更具活力。
10年前,梁健霖成为清华-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第一届博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干细胞、生殖发育及免疫豁免机制,探索男性不育和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法。
如果给自己的研究方向贴上一个通俗的标签,梁健霖认为是“细胞建筑师”。10年前,这个基础性学科还因学习难度大、就业前景不被看好,被同学戏称为“天坑专业”之一。可随后几年北京的变化,却让“天坑”专业的发展驶向一片蓝海。
2014年2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,明确指出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是“四个中心”,即全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“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”。在科技创新中心指挥棒的引领下,北京更注重布局前沿科技产业,打造创新运用场景。
那时,梁健霖和研究团队在导师纪家葵教授的指导下,正攻关一项细胞技术,如果成功将是全球首创,有望解决异体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难题。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热潮,让梁健霖感受到一个城市对创新的期待。博士毕业后,他和老师联合创立了华卫恒源(北京)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。
梁健霖的创业始于2018年,那一年,“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”显示,北京在创新资源、创新环境、创新服务、创新绩效方面的指数飞速增长,科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,正迈入“速稳质升”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当然,年轻的创业者总会面临类似的难题:房子、资金、人才……梁健霖也一样。不过很快,他就感受到了北京对青年的包容和激励。办公用房扶持、高质量人才落户、住房安居扶持……科技创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,为科技创新人才扎根北京提供更多可能。
当时,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全面加速期,梁健霖将公司从清华校园搬到了海淀区中关村,有了办公场所、有了实验室。2019年7月,公司确立三大产品领域,并建立免疫豁免细胞平台。2020年4月,第一个自主核心专利正式递交。
小微企业研发补贴、雏鹰人才计划,给予梁健霖这样的创新创业者以扶持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,在这片科技创新沃土下,年轻的创新人才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。
2021年,国家给北京派发了新的任务单,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首都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。更多年轻人手握政策“大礼包”,搭上了这趟科技创新快车,成为企业研发的骨干力量。
发令枪响,越来越多青年铆足了劲,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刘世昕 来源:中国青年报
报道链接:科创沃土引才扎根生长 (cyol.com)